2025-11-04 文章來源:日語學院 點擊數:[]
10月31日下午,學校在日語專業人才培養50周年之際,舉辦了新文科背景下日語學科專業建設規劃圓桌會議。會議匯聚了教育部高等學校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日語分委會、中國國際貿易學會日語與國際商務專業教學研究委員會、中日兩國知名高校專家學者,行業企業代表共聚一堂,圍繞數智時代和新文科背景下日語學科專業的發展路徑與創新方向展開深入交流與前瞻探討。校長董洪川出席會議并講話。

董洪川在歡迎致辭中回顧了學校發展歷程,充分肯定了日語學院五十年來作為學校骨干力量所取得的成就。他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外語對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作用,但外語專業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他希望與會專家為日語學科問診把脈,并表示學校將繼續全力支持日語學院建設,力爭實現新突破。

中國國際貿易學會日語與國際商務專業教學研究委員會主任委員、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日語語言文化學院暨亞非語言文化學院院長陳多友教授在致辭中指出,基于重慶作為內陸開放綜合樞紐,在川外探討日語學科改革具有特殊意義。陳多友回顧了歷史上外語人才在文明交流中的關鍵作用,呼吁外語教育以“講好中國故事”為使命,探索有特色的“川外方案”。
中國國際貿易學會日語與國際商務專業教學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對外經貿大學外語學院院長李運博教授感謝川外日語學院對中國日語學界的長期貢獻,并指出外語專業改革迫在眉睫,日語學院圍繞“十五五”規劃組織全國性探討具有示范意義。李運博認為,外語學科發展應緊扣國家戰略與社會需求,超越單純語言教學,注重高低年級銜接,培養復合型人才,積極應對數字化與新質生產力帶來的挑戰。
規劃與匯報:成就與挑戰并存
學校日語學院副院長陳可冉作了《日語學院“十五五”規劃草案》主題匯報。陳可冉指出,學院目前面臨著五大挑戰:學科特色不突出、交叉融合創新不足、高端領軍人才缺乏、教學資源與需求不匹配、高水平成果有限。為此,規劃提出以“文理交叉,日語+”為定位,通過夯實基礎學科、尋找交叉增長點、優化課程體系、建設高水平師資、增強學術影響力與智庫功能、拓展國際合作等六大舉措,推動學院數字化轉型與可持續發展。日語學院副院長趙曉燕就“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情況作了匯報。趙曉燕介紹了學院的歷史沿革、專業定位、培養方案修訂情況,還展示了在課程建設、教改項目、教學資源利用與質量保障方面的成效,并指出未來將在學科交叉、青年教師培養、科研對接國家戰略及實踐平臺建設上持續發力。
專家把脈:共商破局之道
教育部高等學校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日語分委會副主任委員、大連大學原副校長宋協毅教授肯定了日語學院“日語+法律”學科交叉的潛力,建議深入法律行業,對接國家戰略。宋協毅認為中日關系面臨新變局,涉外法律人才需求上升,學院應關注法律翻譯需求,推動翻譯與法學融合,探索聯合招生新模式。
陳多友則建議川外在原有基礎上再出發,借鑒中山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在學科交叉建設方面的成功經驗,抓住“西部大開發”機遇,利用區位優勢開設符合政策導向的課程。他同時指出,教師隊伍是科研與人才培養的基石,鼓勵川外在重慶這一東西部連接點上展現“主體性、創造性與感召力”。
李運博與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日語學院院長楊玲均強調復合型人才培養定位需更加清晰。楊玲提出推進“日語+法律”雙學位制度,探索本碩博一體化培養,以企業為導向實現人才閉環,面對AI沖擊,可將計算機語言學、智能語言學作為轉型切口。
董洪川在回應中反思外語專業的共性困境,指出復合并不容易,需在就業導向與學科素養間尋找平衡。他強調,不能輕視外語教育,并呼吁重視人文研究作為思想傳承與文化體驗的價值,培養學生作為“人”的基本能力。
專題研討:數智時代的機遇與國際合作
日本關西外國語大學亞洲中心中國地區負責人石俊介紹了關西外大按社會需求技能劃分學科的創新模式,為學科交叉建設提供了新范式。四川語言橋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人力資源總監智黃若嵐則指出,AI并未消除跨國交流障礙,而是改變了溝通方式,她透露外語人才在非文科領域活躍度高,拓展了人才培養的想象空間。日本九州外國語學院理事長馬越雪夫教授指出日本人力資源短缺,中國高校學生與日本勞動力缺口互補性強,但缺乏有效信息平臺。參會的專家與相關機構負責人參與了討論并提出了建議。
本次會議全面梳理了川外日語學院的歷史坐標、現實困境與未來方向,凝聚了學界與業界的廣泛共識,為日語學院在“十五五”期間的深化改革與創新突圍繪制了清晰的路線圖,也為中國外語教育在新文科背景下的破局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實踐樣本。
來源:日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