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8 文章來源: 點擊數:[]
12月10日晚,四川外國語大學“巴別譯譚”第四講在線上成功舉辦。本次論壇聯合西南大學外國語學院通過騰訊會議舉行。來自兩校的翻譯學博士研究生劉艷春和劉黎分別以“翻譯共性的解釋路徑與理論模型芻議”和“翻譯批評與譯作功能:析〈乾隆英使覲見記〉之舊譯今用”為題做了精彩分享。西南大學胡顯耀教授、四川外國語大學廖七一教授、李金樹教授受邀出席,并做精彩點評。兩所大學翻譯學方向的教師和碩博研究生積極參與了本次活動。
騰訊會議現場
第一位主講人是來自西南大學的博士生劉艷春。他以“翻譯共性的解釋路徑與理論模型芻議”為題進行了分享。劉艷春首先梳理了翻譯共性研究的現狀和問題,指出了解翻譯語言特征,探索翻譯過程的規律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接著,他分別從“社會文化解釋路徑”、“語言學解釋路徑”和“翻譯認知過程解釋路徑”三方面詳細地探討了其對翻譯共性的解釋研究及理論模型,分析它們對闡釋翻譯共性的貢獻及存在的不足。最后,他對相關研究進行總結,認為造成翻譯共性的因素是多面的,與翻譯活動和行為本身具有的復雜性有關,在未來的研究中需要對比語言學、計算語言學、認知語言學、雙語研究和翻譯學等各個領域的相互交流與合作,探索文本、語境和認知相結合的理論模型。
第二位主講人是來自四川外國語大學的博士生劉黎。她以“翻譯批評與譯作功能:析〈乾隆英使覲見記〉之舊譯今用”為題進行了分析。劉黎對劉半農1916年翻譯出版的馬戛爾尼訪華日記《乾隆英使覲見記》進行了研究,首先對《覲見記》的底本進行考證,接著對譯本中的翻譯相關問題做討論,最后從翻譯批評的角度對《覲見記》的舊譯今用進行分析,闡釋翻譯批評對譯作功能的建構力。她認為五四時期各種因素影響下誕生的翻譯文本,在史料日益完備的今天不加批判的作為忠實、可信的材料使用,合法性令人質疑。
劉艷春分享
劉黎分享
講座之后,大家就相關問題進行了積極的討論和交流。李金樹教授認為兩所大學博士生代表此次的發言代表了兩種不同的研究傳統與路徑,兩校未來還可以加強進一步的合作與交流,以實現優勢互補。胡顯耀教授對劉黎的研究進行點評,認為論文框架清楚,文本細讀的方式開展翻譯史研究值得推薦,并對該話題的進一步深入探討提出建議。廖七一教授對劉艷春的研究進行了點評,肯定語料庫翻譯研究的價值,認為語料庫方法可以解釋傳統翻譯研究方法無法解釋的現象,但也指出研究翻譯共性的同時,需要對翻譯的復雜性進行深入探討。此次線上論壇為西南大學和四川外國語大學兩校的師生交流搭建一個良好的互動平臺,溝通了不同的翻譯學研究方法與路徑,對推動兩校的翻譯學科建設和翻譯人才培養具有積極的意義。
圖/文:翻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