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3 文章來源: 點擊數:[]
2022年5月11日上午,洛陽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院長、碩士生導師陸志國教授應四川外國語大學科研處、翻譯學院以及外國語文研究中心邀請,做客我校應用研究大講堂,為我校師生開展了題為《古絲綢之路行記文學英譯研究概述》的線上專題講座。本次講座由四川外國語大學科研處處長、博士生導師胡安江教授主持,川外眾多師生積極參與。
講座伊始,胡安江教授先對陸志國教授致以熱烈歡迎,并介紹了他在翻譯史、典籍英譯等領域取得的重大成就。隨后陸志國教授簡要介紹了何為行記文學,以及行記文學在印度歷史、宗教與文化研究等方面的重要影響力,因此行記文學的英譯研究具有極大的意義。結合前人的研究,陸教授總結出此項研究的特點,即譯本語料缺失;研究集中于譯本勘誤與對比;缺乏全面而系統的譯本梳理;高質量的研究成果較少等。針對以上的問題,陸教授創造性地引入景觀理論的視角,以建立的平行語料庫為基礎,圍繞烏場國看景觀視角下的國家書寫,如以英文譯本中對烏場國地理位置的表述為例,通過分析語料中介詞的使用,得出譯者對國家地理方位的理解與闡釋,體現敘事沖突。陸教授也指出了行記翻譯與景觀描寫的聯系,他以語料庫為載體,探討烏場國章節中“夏坐”“小乘”等佛教術語在不同譯本中的翻譯。圍繞行記翻譯,譯者之間展開了多次關于話語權力的爭論,這些爭論推動了國家景觀的重新閱讀和審視,而不同時期譯文的修訂也體現了譯者在象征權力下對國家書寫的認知與態度。
在問答環節,陸志國教授對師生提出的問題進行了耐心的解答。胡安江教授對此次講座進行了總結,他表示陸志國教授的研究對象令人耳目一新,為行記文學乃至佛教文學的英譯研究開辟了道路,具有極高的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同時他提到了陸志國教授研究中大量引用原典的行為,勉勵同學們做研究時多閱讀原典,引用第一手研究資料;最后他表示陸教授結合歷史話語、譯者身份、社會背景等因素,將景觀理論、國家書寫與話語權力等理論視角運用到行記文學的翻譯研究中,拓展了翻譯學的研究領域,啟發了新的研究思路。最后胡安江教授代表師生再次感謝陸志國教授的精彩分享,本次講座在師生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
講座現場
圖/文:科研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