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1 文章來源: 點擊數:[]
2020年5月25日21時整,美國俄勒岡大學井茁教授應邀做客國際關系學院,在Zoom會議平臺以“ManualActionMetaphors”為主題開展了學術講座。這是我院“雙輪驅動,復合發展”系列講座之六。本次講座由王天翼教授主持,我校眾多師生參加了此次網絡講座。
講座伊始,主持人王天翼教授對井茁教授和同學們的積極參與表示衷心感謝。王教授首先向同學們介紹了主講人,井教授為美國俄勒岡大學語言文學系終生正教授、博士生導師。曾獲北京大學西語系德語語言文學學士、美國洛杉磯大學日耳曼語言學碩士,德國科隆大學普通語言學博士。德國政府及企業科研基金獲得者。俄勒岡中文領航基金項目負責人、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認知語言學、社會語言學、功能語言學、歷史語言學,以及認知語言學視角下的二語習得研究。
首先,井教授對隱喻研究史做了簡述。20世紀的隱喻研究始于Lakoff和Johnson的隱喻觀,即隱喻是基于身體經驗的一種認知方式。此后,實驗心理學對概念化和認知做了相關研究,如手動動作研究。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曾指出,人類手動靈活性與使用工具的漫長過程分不開;之后的研究者也發現手的靈活性以及手動操作在進化過程中與人腦以及語言的進化同步。
接著,井教授指出手動是體驗認知基礎,因而給語言留下了許多印記,如在英語國家文化中,數十種隱喻意義都是以“grasp”’, “carry”等基本的手動動作意義為基礎。這一論證在腦成像實證研究中得到了印證,研究表明具體手動動作表述(grasp the flower)、隱喻動作表述(grasp the concept)與抽象動詞動作表述(understand the concept)都可以帶來大腦活動。值得注意的是,大腦運動區域的激活呈現延續性,具體動作表述最容易帶來大腦區域激活,隱喻動作僅次于直觀性動作描述,其中最不明顯的為抽象動詞。其次,以身體,尤其是手臂為基礎的隱喻與大腦區域有著直接的關聯,比腿、腳的動作相關隱喻表達引發大腦活動更加明顯。究其本質,從進化角度講,在人類進化使用工具過程中,手臂動作較為頻繁,因而在大腦活動上得到印證,繼而在語言上有所體現;從進化心理學角度講,手、腦、語言共同進化。最后,井教授指出,要從大腦成像角度來研究中文的隱喻,首先需要從認知語言學角度對手動動作構式所表達的隱喻意義有初步理解,這樣才能夠為未來的實驗心理學和腦成像的實證研究打下理論基礎。
講座結束后,劉玉梅教授對井教授的精彩講座進行了簡要總結并給予高度評價,同時也再次表達了對井教授的感謝。至此,本次學術講座圓滿落幕。
圖/文:國際關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