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4 文章來源: 點擊數:[]
2021年10月8日晚上,中外文化比較研究中心在博文樓六樓報告廳迎來了清華大學外文系陳永國教授精彩又深刻的學術講座,講座題目為“數字文學的先行者:弗朗哥·莫萊蒂和他的距離閱讀”。四川外國語大學祝朝偉副校長、科研處副處長馬武林教授、《外國語文》編輯部主任龍丹教授以及姜小衛教授、蔣花教授、唐昉、李文婷等多位教師出席了此次講座。講座由姜小衛教授主持,我校博碩士研究生一百余人踴躍參加。
講座開始前,姜小衛教授首先向聽眾介紹了陳永國教授。陳永國教授為清華大學外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美國佛羅里達大學英語系訪問學者(1990-1991);美國杜克大學英語系富布萊特學者(1994-1995),英國劍橋大學研究學者(2008);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研究教授(2010-2013);哈佛大學-燕京學社合作研究員(2012)。主要教學和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世界文學、西方文論、西方翻譯理論和世界文明史。已發表學術論文70余篇,學術專著6部,詩集3部,譯著40余部。
在聽眾的熱烈掌聲中,陳永國教授開始為大家講授令人耳目一新的數字文學研究,陳永國教授認為,數字文學這一名稱比數字人文更能體現弗朗哥·莫萊蒂的文學觀。陳教授引出了弗朗哥·莫萊蒂較早提出并實踐的“距離閱讀”,指出了學術界對這一名詞的誤譯并指出“距離閱讀”在數字文學研究中的重要含義。在《世界文學猜想》中,莫萊蒂認為世界文學研究也許可以為文學領域提供一種分析與綜合的關系,而不僅僅依靠文本細讀,這樣文學史不僅是一種新的寫法,更是一種更為雄心勃勃的設計。“距離”是獲取知識的一個條件,是閱讀與文本之間的距離。莫萊蒂在研究世界文學時發現文學研究者大多集中于西歐文學,即使是西歐文學,也僅僅是研究所發表之文學的1%的經典,也就是說,還有99%的文學未被閱讀,如果文本細讀僅僅依賴這樣的經典,則無法完成文學史的建構。莫萊蒂在“文學屠宰場”中接著回答,在世界文學體系中,各國文學間的關系是不平衡的,小說中外來形式與本土素材融合的過程中反映了一種權力關系,黑格爾說“世界的歷史是世界的屠宰場”,那么,文學的歷史就是“文學的屠宰場”,被淹沒的文學之多是文本細讀根本無法完全囊括,由此而見,文學史的撰寫也必須采取新的方法。
接著,陳教授介紹到文學史的撰寫有多種方法,并詳細解讀了“樹”的方法。莫萊蒂在“表圖,樹:文學史的抽象模式”中提出“樹”的概念,“樹”即樹圖,即表達層次化數據的可視化方法,由于分析結果呈樹狀,故稱“樹”。構成“樹”之“樹枝”的是文學手法(devices),“線索”能在其中發生最大功能的文類(體裁)是偵探小說。所以莫萊蒂以柯南·道爾的偵探小說中的一個因素——“線索”進行分析,并對比研究了同時期二十余位作者的偵探小說后發現,“線索”這一手法只有在柯南·道爾的小說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最終使他的小說得到市場的認可并成為經典。接著,莫萊蒂又以“自由間接文體”這一文學敘述手法進行“樹”的分析,“自由間接文體”是間接和直接話語(discourse)的一種獨特的混合。莫萊蒂以簡·奧斯汀的《曼斯菲爾德莊園》中的一句話為例,“It was the abode of noise, disorder, and impropriety. Nobody was in their right place, nothing was done as it ought to be. She could not respect her parents, as she had hoped.”指出自由間接引語中存在情感與時間、年代的距離,并對這一手法的變化進行時間梳理,從新古典主義敘述者的“真實”;到詹姆士、伍爾夫等的心理小說中對自由間接文體的偏離;再到喬伊斯作品中對其的全然拋棄,并進入到了無意識層面;最后到拉丁美洲中出現的“獨裁小說”。莫萊蒂指出,自由間接文體在時空中的這種游移恰恰是比較文學所要比較的對象。
“線索”和“自由間接文體”屬于較小的形式因素,相比之下,散文與韻文則是更大的形式,決定著小說和詩歌兩種文類。陳教授認為,詩歌中的韻文因其瞬間的靈感而可以獨立成句的,但散文則不然,敘事性與復雜性的建構是散文的特點。莫萊蒂認為,在解決小說作品研究的形式之少而文本數量之多的矛盾時,他提出要從文體上進行算法研究,即利用數字檔案對文學進行量化研究。但是在利用檔案之前,要有深刻的問題意識和方法意識。莫萊蒂指出,閱讀模式由于小說的增加而發生變化:由過去書籍不足而促成的“精讀”和“重讀”變成了后來的“泛讀”。市場的飛速發展促成了一種這種新的選擇性閱讀的方式,反過來,這種閱讀方式又加快了市場生產的步伐。這在十八世紀的歐洲小說發展史上是以三種方式呈現的:小說標題的縮短、改變讀者期待的新型標題的出現以及展現標題與特殊文類之關系的量化文體。這些以量化方式研究文學形式的方法對世界文學的研究具有深刻的啟發性。
最后,陳教授指出,莫萊蒂在“網絡理論,情節分析”一文中提供了文學的算法分析。在這篇文章中,人物網絡指的是劇中一個人物與另一個人物發生言語交流(不論多少),點(人物)與線(兩個人物間的連接connection)構成了人物網絡。莫萊蒂運用人物網絡理論分析了莎士比亞的悲劇《哈姆雷特》,發現了莎士比亞悲劇中不存在普適性人物,最后初步得出結論:不同網絡區的人物使用不同的語言。陳教授認為,從莫萊蒂的“距離閱讀”到人物網絡理論分析等量化研究已經在西方產生了影響,而在文學理論還停留在形而上學研究的時候,莫萊蒂有意轉向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莫萊蒂的研究具有深刻的啟發性:既要重視文本細讀,也不能忽視“距離閱讀”。雖然莫萊蒂的研究也引起了一些學者的批評,但是莫萊蒂這樣回答;“我寧愿成為一個失敗的革命者,也不愿是一位從未嘗試過革命的人。”
陳永國教授演講結束后,祝朝偉副校長從系統性、創新性、跨學科性和啟發性等方面對陳永國教授的講座進行了全面、精辟的總結,并以此鼓勵同學們要像莫萊蒂與陳教授一樣在文學與翻譯領域進行創新性的研究。陳教授的講座既有前沿性的理論課題又有明白如畫的研究案例,所有這一切在他清晰、富有思辨的演講中,顯得生動又充滿了學術研究的樂趣。最后的互動環節中,唐昉、李文婷兩位老師與五位同學提出了非常有意義的問題,陳教授進行了耐心而精彩的解答。最后,陳教授表示,文學研究不能因循守舊,要走向創新,并以此獲得宏觀而博大精深的文學意識。陳教授為我校師生帶來的莫萊蒂的“距離閱讀”和數字文學研究領域創新性的研究方法,為當下的文學研究和數字人文研究提供了嶄新的思路與方向。在場師生在此次講座中收獲頗豐,講座也在師生們熱烈的掌聲中圓滿落幕。
圖/文:聶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