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22 文章來源: 點擊數:[]
5月17日下午4點20,全國MTI教指委主任委員、中國外文局前副局長兼總編輯、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我校當代國際話語體系研究院名譽院長黃友義在西區教學樓C1-2面向翻譯學院本科學生開展了“新時代,我們如何做翻譯?——參加《治國理政》翻譯的體會”的專題講座。四川外國語大學副校長、博士生導師祝朝偉教授主持講座。
黃友義就翻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的國外反應、翻譯過程和幾點啟示等跟大家進行了交流。在談到國外反應的時候,他表示,以前國外并沒有關于中國治國理政方面的書籍,但是現在不但國外有了這方面的書籍,而且這些書籍在國外還非常受歡迎?!读暯秸勚螄碚罚ǖ谝痪恚┯?0+18個版本,《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有10+16個版本,《擺脫貧困》有2+10個版本,國外有很多關于這些書籍的官方的和民間的研討會和書評會。就翻譯過程而言,由于《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的特殊受眾考量,《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的翻譯也是經歷了9道工序才定稿:中青年人初譯、外國專家潤色、資深翻譯初核、復核、集體研討疑難問題、外專第二次潤色、核定稿人員通讀、再集體討論、再讀清樣。這些工序的目的就是確保譯文忠實通順、流暢自然并達到預期的傳播效果。
緊接著,黃友義跟大家分享了他在翻譯過程中的幾點體會。他認為,外宣翻譯應該注重以下三種意識。一是語言表達意識。通過“尊敬的同事們”應該翻譯成“Dear Colleagues”,而不是我們習以為常的“Respected Colleagues”、“Distinguished Colleagues”或是“Honorable Colleagues”以及其他實例說明,譯者要有明確的語言差異意識,翻譯時要根據上下文,選擇恰當的詞匯。二是意識形態意識。譯員在翻譯的時候,要先了解國際流行的話語體系,再理解中文后才能翻譯。通過對比分析“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以及其他實例的前后不同譯本說明中國話語對外傳播的阻礙仍然非常大。三是文化認知意識。由于受眾的文化背景與中國人的文化背景不同,在翻譯的時候要提供必要的背景,面對口語化的原文不能死譯,要敢于增加和刪減。
講座中在座師生還就中國特色詞匯的翻譯、中國文化走去的策略等方面的問題與黃局長互動交流。針對老師和同學們的提問,黃局長一一耐心解答。最后,祝朝偉就講座內容進行了精彩總結和點評,并對黃友義一行能在百忙之中抽空蒞臨我校指導交流表達了最衷心的感謝,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圓滿落幕。
祝朝偉主持講座
講座現場
黃友義作講座
圖:黨委宣傳部
文:翻譯學院、當代國際話語體系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