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07 文章來源: 點擊數:[]
11月4日上午,應四川外國語大學翻譯學院邀請,北京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李長栓教授在西區教學樓B2-2為我校師生做了題為“翻譯的三個標準‘信’‘達’‘切’及其實現途徑”的學術講座。本場講座是翻譯學院本科教學實踐周的首場活動。講座由我校翻譯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胡安江教授主持。
胡安江主持講座
胡安江首先對李長栓教授的到來表示了熱烈的歡迎,并向大家介紹李長栓教授堅持不懈的治學精神,以及在口筆譯實踐中所取得的卓著成就。
李長栓介紹了他近一年來的最新研究心得——“信”“達”“切”翻譯思想。李長栓教授賦予了“信”“達”“切”三個字全新的含義,指出“信”“達”“切”是翻譯的三個基本標準及實現途徑:“信”即忠實,準確傳達原文的意思,要求準確、達意、符合作者意圖,對讀者負責;“達”即通順,要求符合譯入語表達習慣、邏輯通順,對讀者負責;“切”即好用,要求符合翻譯目的、適合交際情境、滿足委托人需要,對用戶負責。“信“的抓手是理解,要求全方位理解原文,譯者的理解程度要接近、達到甚至超過作者的水平,理解方法包括批判性思維和調查研究。“達”的抓手是表達,不僅要符合語言習慣,而且要表達出作者表達、希望表達甚至應該表達的意思,具體抓手包括用詞、搭配、結構、銜接等。“切”的抓手是變通,要實現變通即要符合翻譯目的和委托人要求,注意使用場景,譯文可以與原文表達方式相同、相近或完全不同,實現翻譯變通的方式有不說,少說,多說和更換說法等途徑。“信”“達”“切”可涵蓋各家標準,與“目的論”一脈相承,是“目的論”的中國化。李長栓通過大量豐富例證從正反兩方面深入淺出地解釋了其“信”“達”“切”的翻譯思想。
李長栓作講座
講座現場
講座中,李長栓語言詼諧幽默,例證經典雋永。他認為:翻譯是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發現和再現真相的過程,在翻譯實踐中,譯者要具有批判性思維,從而發現問題,在此基礎上對原文進行調查研究,進而解決相關問題。他同時指出,譯者要學會發現和解決問題,這是一切翻譯活動的基礎。
在問答環節,李長栓與我校師生就權衡翻譯的效率和質量、翻譯技術、譯文審校等問題展開熱烈討論,并耐心解答了所有問題,分享了他的翻譯經驗和讓人欽羨的譯者經歷,為現場師生推薦了一些實用書籍及高效搜索資料的方法。
講座結束后,同學們紛紛上前請李長栓教授簽名、合影。
同學們找李長栓教授簽名
合影留念
圖/文:翻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