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04 文章來源: 點擊數:[]
10月25日至27日,第十三屆全國雙語詞典學術研討會暨第六屆詞典學與二語教學國際研討會在我校召開。本屆會議由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委員會主辦,四川外國語大學詞典學研究所承辦,商務印書館、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和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協辦。來自英國、丹麥、中國大陸及香港地區的39所高校、科研機構和出版社120余名專家學者和業界同行出席,圍繞“新時代雙語詞典學的使命與擔當”開展研討。大會共收到摘要107篇。
開幕式現場
開幕式于26日上午在四川外國語大學宏文樓國際報告廳舉行,由中國辭書學會常務理事、四川外國語大學研究生院院長兼詞典學研究所所長王仁強教授主持。四川外國語大學副校長董洪川教授,中國辭書學會副會長、雙語詞典專業委員會主任、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章宜華教授,雙語詞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上海譯文出版社副總編朱亞軍教授分別致辭。董洪川代表四川外國語大學對蒞臨本次會議的各位專家表示熱烈的歡迎,對關心關注學校詞典學學科發展的各位專家表示衷心的感謝,最后預祝大會取得圓滿成功。章宜華對本屆雙語詞典專業委員會過去兩年所開展的工作進行了匯報,并著重指出,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平面辭書逐步向“融媒辭書”轉變,詞典學一方面要加強基礎理論研究,另一方面要與國家戰略、前沿科技和用戶需求緊密結合,形成全新的內容生產方式,促進辭書編纂的“智能化”,凸顯詞典的時代責任和歷史擔當。朱亞軍代表協辦單位首先祝賀大會順利召開,對四川外國語大學團隊的付出表示衷心感謝,表示出版社愿做橋梁和紐帶,為詞典編纂者、研究者助力前行,共創輝煌。
董洪川致辭
章宜華致辭
朱亞軍致辭
大會邀請國內外學界專家和業界同仁做了11場精彩的大會主旨發言。
英國考文垂大學Hilary Nesi教授的“A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about Dictionaries”(一門詞典慕課簡介)以英語詞典學慕課的設計與開發為起點,基于慕課學員的線上反饋,探討了未來詞典的發展趨勢,如詞典類型模糊化與融合性、計算機資源的介入以及百科知識和多語元素的增加,強調用戶視角研究對詞典編纂具有的針對性指導意義。
英國巴斯大學Gail Forey博士的“Genre-based Pedagogy: Vocabulary, Dictionaries and Teaching Language in Context”(基于體裁的教育教學:詞匯、詞典和語境中的語言教學)從功能語言學視角引入基于體裁的語言教學理念,探討詞典介入的教學框架設計,即詞典在師生共建場景、教師建模與語篇解構、教師導向學生建構以及學生獨立建構的教學循環系統中的作用,為學生提高語言知識學習效率、發展專業語言素養奠定堅實基礎。
丹麥奧胡斯大學Sven Tarp教授的“The Window to the Future: Turning Lexicography Upside Down”(通向未來之窗:顛覆詞典學)從詞典編纂史出發,分析了當下詞典編纂的趨勢及詞典身份危機,提出對未來詞典編纂的要求,即充分利用新興技術、跨越學科界限,以用戶需求和使用為依據,建設提供個性化服務的詞典數據平臺。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章宜華教授的《融媒體背景下多模態詞典文本的設計與編纂設想》從語言和認知的關系分析了融媒體、多模態在詞典編纂中的優勢,詳述了基于模態效應的融媒體詞典模態表征、結構特征以及文本構建,關注詞典用戶及其使用的差異性表現。依托融媒體技術條件使詞典信息得以數據化、查詢智能化,在提升信息時代詞典市場適應能力的同時,也能應對用戶查閱習慣的改變。
大會專家發言(一)
復旦大學高永偉教授的《漢英詞典應用化》首先對比了英語國家和國內紙質詞典對應APP,展示了英語國家詞典出版商和詞典網站在數字詞典方面所進行的積極探索及其存在的諸多不足,接著概述了國內詞典應用化進程的特征,最后以現有多個漢英詞典應用為例,分析其特征與不足,探索詞典應用化趨勢給漢英詞典編纂帶來的啟示。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李蘭博士的“M-dictionary and Technology: Evaluation Criterion, Case Study and Future Perspectives”首先概覽了國內目前存在的詞典APP,隨后介紹了基于不同理論建構的評價標準體系,最后通過案例分析指出移動詞典的應用挑戰之根在于詞典學和教學法的相關研究,并以此為基礎預測了未來詞典的發展趨勢。
四川外國語大學王仁強教授的《超學科路徑的詞類范疇化研究及其詞典學意義》從詞類在語言范疇研究中的重要性出發,說明兼類問題不僅是理論層面的爭論焦點,也是實踐層面的現實困境;雙層詞類范疇化理論本質上是一種超學科路徑的詞類范疇化研究,滿足超學科研究的三大公理:本體論公理、邏輯公理和認識論公理,能為漢語/漢外詞典詞類標注問題提供理論和方法論上的指導。
華僑大學陳文革教授的《批評詞典話語研究:詞典語篇的意識形態與權力》從詞典、詞典學本質和詞典文本特征出發,建構了批評詞典話語研究框架,包括定義、研究視角、研究原則及分層分析模型,并基于個案詳解了基于理論框架研究的可及性。
大會專家發言(二)
南方醫科大學蔣文憑博士的《融媒體詞典設計與實現的探索性研究》回顧了詞典與媒體結合的三個階段,重點介紹了融媒體詞典的詞典文本、文本組織形式和文本媒介,并以此為基礎分析了其設計得以實現的具體路徑。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姚虹女士和鄒皛白女士的《內容+:淺談融媒體時代詞典出版的必然轉型》指出,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多屏時代的到來,傳統詞典出版模式將不再適用新時代用戶需求;通過外研社出版的8大語種APP為例,提出融媒體時代中用戶視角下的詞典轉型方案。
商務印書館馬浩嵐女士的《<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9版)APP》分析了詞典編纂中所呈現的特征、個性化查檢功能和學習功能等新技術以及圖解詞匯、云服務等新增加亮點功能。
上海譯文出版社朱亞軍教授的《我國原創雙語工具書發展的歷史回眸與未來走勢》,以上海譯文出版社原創雙語工具書的編纂和出版為佐證,回顧了雙語詞典工具書的輝煌歷史,討論了艱難現狀和困境,從宏觀和微觀層面分析了雙語詞典的未來發展路向。
大會專家發言(三)
大會分設6組平行論壇共12場。各論壇本著學術交流、深化研究、積極創新的原則展開。第一組發言內容集中在詞典釋義模式、釋義現狀考察、雙語詞典詞目對等詞語義韻分析、詞條釋譯以及詞典詞義衍生研究;研究方法主要以定量研究為主,包括抽樣、定性研究;研究視角從傳統的編者開始轉向用戶視角,尤其關注用戶的認知特征。第二組發言內容主要討論詞典語法與構式研究,如政治術語建構、詞典類聯接、搭配表征模式、兼類問題及詞類標注研究;研究方法注重理論與實踐、歷時與共時的結合。第三組發言主題圍繞漢外學習型詞典編纂、專科詞典編纂特征、本土化詞典編纂體系與評估、數字化詞典編纂及詞典用戶的需求和使用調查研究展開;研究方法主要涉及歷史比較、定性和定量研究。第四組發言內容集中討論了詞典文化詞匯模型、詞條文化信息建構、詞典介入詞匯或二語寫作教學、文化特定詞表征與處理、新詞收錄標準、兼類詞心理表征以及詞典用法說明如類詞綴構詞知識專欄的設置,研究方法主要涉及定量、實驗和文本分析。第五組發言內容主要圍繞詞目詞的釋義與翻譯、術語注釋與翻譯、隱喻信息呈現、語義探析和詞典學研究知識圖譜展開;研究方法以定量、定性、計量分析為主。第六組發言主題為“詞典語法和構式研究”,以詞類標注、構式圖式網絡、結構信息標注和詞類范疇化為主,從多樣化視角與方法出發探討了詞典編纂相關問題的解決之道。平行論壇討論題目不僅覆蓋面廣、研究方法多,詞典語種也很豐富,除漢語(方言)、英語、法語外,研究語種還涉及日語、韓語、俄語、泰語和西班牙語。與會代表積極發言、旁聽專家精彩點評,現場討論熱烈,學術氛圍濃郁,與會專家代表的深入交流進一步豐富了新時代雙語詞典學研究的視角和主題。
平行論壇(一)
平行論壇(二)
閉幕式由雙語詞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商務印書館英語編輯室主任馬浩嵐主持。首先,6位平行論壇負責人對各組交流情況進行了小結。接著,雙語詞典專業委員會主任章宜華教授對本次大會進行了總結。他認為,本次大會非常成功,體現為“六少六多”的特色:(1)老面孔少了,新面孔多了,象征著老一代向新一代的學術傳承已經完成,詞典學研究后繼有人;(2)就詞典研究詞典的少了,跨學科的研究多了;(3)僅研究傳統詞典的少了,涉及數字化詞典的多了;(4)出版社緊盯著編輯出版的少了,關注詞典新理論新方法的多了;(5)僅談引進版詞典的少了,談原創詞典的多了;(6)僅埋頭編詞典出詞典的少了,關注詞典用戶使用的研究多了。章教授指出,將來詞典的發展趨勢是靜態使用會變少,詞典多模態化、融媒體化會增多,知識呈現動態化、查閱互動化增多。在即將到來的融媒體時代,詞典學研究者肩負應有的學術使命、承擔的時代責任,加強融媒體詞典、二語習得與對外漢語學習詞典的研究。章宜華教授宣布青年學者優秀論文獲獎名單,接著舉行頒獎典禮。雙語詞典專業委員會秘書、四川外國語大學胡文飛教授宣讀會議紀要,并提請全體代表審議表決。下屆會議承辦單位代表發言。黑龍江大學張春新教授就承辦第十四屆全國雙語詞典學術研討會進行了表態發言,華僑大學陳文革教授就承辦第七屆詞典學與二語教學國際研討會進行了表態發言。最后,雙語詞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承辦方負責人王仁強教授致閉幕詞,對各位專家為川外師生提供極為難得的學習機會表示感謝。至此,本屆大會圓滿落幕。
章宜華教授總結
青年學者優秀論文獎頒獎
與會專家代表合影留念
附:
第十三屆全國雙語詞典學術研討會
暨第六屆詞典學與二語教學國際研討會優秀論文獲獎名單
等 級 |
姓 名 |
工作單位 |
論文題目 |
一等獎 |
王禮亮 李萌萌 |
四川外國語大學 |
現代韓國語兼類問題研究 ——以《新國語詞典(第五版)》為例 |
耿云冬 |
武漢大學 |
試論全球本土化視野下的學術英語詞典編纂理念創新 |
|
二等獎 |
曾 珍 |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
基于思維導圖的范疇理論下的法語學習詞典的 釋義研究 |
丁 駿 |
復旦大學 |
陸谷孫風格的詞典學提要 |
|
董玉雙 |
四川外國語大學 |
漢英詞典動名兼類詞的詞類標注對比研究 |
|
黃錦鴻 |
復旦大學 |
主體性和主體間性視閾下大中型漢英詞典譯義的處理 |
|
三等獎 |
崔康婕 |
四川外國語大學 |
An Empirical Study of Word Class Labeling of Total Reduplication Lexemes inNew Century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 2nd edition) |
楊 上 |
復旦大學 |
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Coverage of Acronyms and Initialisms in English-Chinese Learner’s Dictionaries |
|
戴玲珍 |
廈門大學 |
2007-2019年國際詞典學研究的知識圖譜 ——基于CiteSpace軟件的可視化分析 |
|
蒲月瓊 |
四川外國語大學 |
漢英社交詞項詞類范疇化對比研究 |
|
文 慧 |
四川外國語大學 |
西班牙語慣用詞組搭配的分析與研究 ——以《西班牙語學習詞典》為例 |
|
于文雍 |
復旦大學 |
《牛津英語詞典》中收錄的漢語借詞詞頻分布及其對漢英詞典編纂的啟示 |
|
曾 利 |
西南科技大學 |
漢英學習型詞典中動詞“提升”的類聯接信息表征研究 |
圖/文:研究生院(研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