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8 文章來源: 點擊數:[]
11月15日晚,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教博士生導師牛靜教授應邀為新聞傳播學院師生做了一場主題為《實證研究論文的架構與寫作邏輯》的線上學術講座。講座由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劉國強教授、新聞學系王艷副教授主持,我校及部分外校師生共270余人參加。劉國強院長代表學院非常感謝遠在美國的牛靜教授帶來跨洋學術交流,為師生打開論文寫作的大門。
據了解,牛靜教授是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博士生導師,中國新聞史學會媒介法規與倫理研究委員會副會長,湖北省青年社科優秀人才入選者,多本權威學術期刊評審專家。研究方向為新媒體傳播、媒體倫理、傳媒法等,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3項,著有《新媒體傳播倫理研究》、《全球主要國家媒體倫理規范》等專著12本,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部分成果獲得全國新聞學者優秀成果獎、新媒體學術研究啟皓獎卓越學術獎等。
講座一開始,牛靜教授便以她在評審期刊論文中的常見問題為切入點,指出寫論文實際上就是講故事,寫作者實際上是一個故事的講述者,如果能把這個故事講清楚、講得有說服力,便就成功了,因此寫的時候頭腦中需要有讀者,要和讀者進行對話。隨后,她結合本人近期發表的兩篇高水平學術論文《“倒貼錢”的實習如何可能?——新聞媒體實習生勞動過程中的同意制造與“理想游戲”》和《社交媒體信任對隱私風險感知和自我表露的影響:網絡人際信任的中介效應》,依次從寫作邏輯、摘要與引言、文獻綜述、研究方法和資料來源、研究發現、結論與討論等方面展開講解如何完成一篇合格的實證研究論文。
牛靜教授指出摘要是“故事”的內容簡介,引言是拉開“故事”的序幕,但這兩部分并不是一開始就能寫好的,而是要等到論文主體完成后再來完善。在文獻綜述部分,牛靜教授主張打破以往對于資料海量盲目收集的慣性思維,指出“對學科門類進行文獻綜述”、“對某一理論無選擇性進行綜述”、“將看到的文章進行無邏輯地羅列”等三種閱讀和綜述行為的不可取,她隨后以自己寫作質化和量化論文的實際經驗舉例,條分縷析、逐字逐句地拆解、分析文獻綜述如何與研究問題進行對話和連接。在指出文獻綜述常見誤區的基礎上,牛靜教授倡導將文獻閱讀貫穿在整個論文寫作過程中,做筆記、勤思索,培養良好的閱讀和思考習慣。
在研究方法和資料來源部分,牛靜教授反復強調研究方法的選取應從研究問題本身入手,一切研究方法都應由研究問題決定。講座中她以多篇論文詳細舉例說明,選題中研究問題的不同,潛在地決定著是適合質化研究方法,還是適合量化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的呈現部分,牛靜教授表示,研究方法不同,結果呈現的倚重與核心自然有所區分。對于質化研究來說,研究結果應是不停地穿梭在理論與材料之間,進行闡釋、進行對話,呈現得有詳有略,不必包含所有,而應與研究問題相關密切。而在量化研究中,研究結果所呈現的圖表與說明,得是可以回答研究問題、研究假設的。
在研究討論部分,牛靜教授指出質化研究著重的是研究發現的描述性總結、理論性提升、對研究不足的討論和未來研究方向的展望,而量化研究更加側重的是對研究意義的理論性分析以及在此基礎上的現實對策分析。隨后,牛老師向在場師生推薦了哈佛大學孔飛力教授所著的《叫魂》一書,啟發大家注意分析其中史料如何同觀點有機交織、文獻分析如何與其他知識進行對話等。
在交流互動環節,牛靜教授圍繞師生們關于怎么做好研究的相關提問逐一解答。在回答“如何提出一個比較有價值的研究問題”時,牛教授反復強調,我們應有“問題先行而不是理論先行”意識。有價值的研究問題是與個人生活經驗息息相關的,有了對現實的思考,才會有對應的理論和方法去研究。研究應回歸到人本身。人作為一個感知世界的工具,會觀察和發現問題才是開啟論文寫作的第一步,問題意識是貫穿整篇研究的靈魂。
講座結束后,王艷老師對講座內容進行了總結并對牛教授手把手式的精彩講授表示由衷感謝。“全是干貨,感謝牛老師!牛老師的真牛!”“厲害到我內心瘋狂鼓掌”……在場師生則在線上送上此起彼伏的“云掌聲”、點贊、留言,對牛靜教授表達謝意和敬意。
2022級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生李雨虹聽完講座后表示,講座使她對質的研究有了更深的認識,質的研究原來并不要求全面,而是“片面而深刻”。正如牛老師所言,質化研究更在意個體的主體性以及多樣性,它雖然無法面面俱到,但在回答研究問題的答案中卻是極度深刻有意義的。
2022級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生熊崇羽則表示,牛靜教授的話有鼓勵到她勇于探索創新,帶著思考的目光感受生活,觀察世界,融入自己獨特而深刻的感受,學會觀察生活,才能發現問題,先與經驗對話,再由理論深入。
圖/文: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