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30 文章來源: 點擊數:[]
10月22日下午3點,第六屆重慶青年電影展學術工作坊于四川外國語大學宏文樓國際報告廳成功舉辦。本屆學術工作坊以“新時代青年電影人的路徑與選擇”為主題,邀請到了北京電影學院中國電影文化研究院執行院長、《北京電影學院學報》主編、教授、博士生導師吳冠平;上海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理論評論工作委員會副會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聶偉;中央戲劇學院電影電視系主任、中國電影家協會理事、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武亞軍;復旦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電影學院未來影像高精尖創新中心研究員楊俊蕾四位嘉賓來到現場,重慶市電影家協會副主席、西南大學文學院影視藝術系主任、教授劉帆主持活動,共同探討青年電影人的未來發展之路。
本屆影展學術工作坊旨在為青年電影人提供與學界、業界的對話平臺,用前瞻性的戰略思維鼓勵和引導精品創作。出席活動的主承辦方領導有我校副校長董洪川、我校新聞傳播學院黨總支書記倪穎軍、我校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劉國強、我校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郭赫男。
會議現場
董洪川致辭
董洪川為學術工作坊的舉辦致辭。他代表學校向出席本次活動的嘉賓表示熱烈歡迎,并向一直關心我校影視工作的專家和教師表示感謝。他介紹了四川外國語大學的發展概況,對重慶青年電影展的舉辦給予了高度評價,重慶影視行業涌現出越來越多的青年電影人才。最后,董洪川預祝本屆影展取得圓滿成功。
西南大學文學院影視藝術系主任、本次活動主持人 劉帆
董洪川講話完畢后,論壇正式開始。對于本次活動的主題“新時代青年電影人的路徑與選擇”,主持人劉帆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今天的活動主題里有一個關鍵詞‘新時代’,那時代的第一個方面的‘新’是不是可以理解為:影像技術條件的更新、技術手段的更新等,從膠片到數字,技術壁壘也在逐漸清除。”劉帆根據自己的看法向嘉賓提出了“這個情況下青年電影人的創作有怎樣的建議或者看法”的疑問。
北京電影學院中國電影文化研究院執行院長、《北京電影學院學報》主編、博士生導師吳冠平教授
吳冠平回憶了自己大學期間的經歷,拋出影像創作要突破局限性的觀點,從自己的視角去看待世界,發現不一樣的東西。武亞軍就“新時代”給出了自己的定義:“新時代”除了時間上的界定,還可以指空間上的改變,影像制作相關知識已經普及開來。新時代的新要求是把雙刃劍,我們既要關注供給側,又要對新時代的觀眾訴求有所把握和引導。楊俊蕾提出新時代是充滿機遇的時代,青年電影人要勇于面對時代的挑戰,碰撞出新的創作火花。
上海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理論評論工作委員會副會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聶偉
今年是建國七十周年,五位嘉賓就家國情懷題材的電影制作展開了討論。聶偉對當下我國的影視管理機制進行了解讀。電影本身帶有文化圖騰性,電影也是一種文化,文化自信是當下時代的熱詞。吳冠平指出青年電影人要注重時代精神的傳承,用眼睛觀察生活,才能發現最值得表現的東西。武亞軍和大家分享了自己參與國慶閱兵式視頻部分制作的感受并提出了對青年電影人的建議。制作團隊中的年輕人剛開始參與制作時沒有激情和目標,但是真正開始工作后他們會意識到自己的作用——在影像創作中認識到了我國電影的發展歷程。愛國是主旋律,但在創作愛國主題作品時要注意展現主題的同時,還需要去關注民眾的喜怒哀樂。因為觀眾會用自身的感受看待電影。
中央戲劇學院電影電視系主任、中國電影家協會理事、博士研究生導師武亞軍教授
復旦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電影學院未來影像高精尖創新中心研究員楊俊蕾
楊俊蕾認為這個時代缺乏的是創意,現在的環境提供給青年電影人的選擇是多元化的。武亞軍道出了很經典的一句話:“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經典作品的創作需要時間的沉淀和心無旁騖的投入精神。
在隨后的問答交流環節中,嘉賓針對現場聽眾們提出的“如何挖掘一個城市的內在文化新內涵”、“怎樣讓更多的人注意到自己的劇本”、“青年導演繼承和發展老一輩影視工作者的優秀內涵”等問題以各自的經驗作出了回答。劉帆認為,一個城市養成了市民的氣質,同時我們的影像和電影也在傳播這個城市的形象和氣質。重慶近年來人氣旺盛,影視文化作品的作用是很大的關于重慶的城市氣質可以在《瘋狂的石頭》、《火鍋英雄》、《從你的全世界路過》三部影片中探討與感受。武亞軍提出“定力”兩個字很重要,既然選擇了做導演,就要有付出時間和精力的準備。吳冠平送給青年電影人“學習”二字,指出繼承更像一種精神,要有好的學習能力和悟性。本次活動中四位嘉賓的見解獨到深刻,在座師生們都受益匪淺。
聽眾提問
圖/文: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