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0 文章來源: 點擊數:[]
2022年9月29日,應四川外國語大學邀請,重慶醫科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教授,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超聲醫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超聲醫療國家工程中心主任,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王智彪教授蒞臨我校,在我校西區立德樓A609會議室開展題為“從醫學倫理談原創醫療器械的發展方向”的線下講座。本次講座由科研處主辦,是四川外國語大學“名師講堂”系列講座第三講。講座由科研處處長、博士生導師胡安江教授主持,校內近百位師生到場聽取了此次座。
講座現場
講座伊始,胡安江處長對王智彪教授、邢若曦教授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接著,他對王智彪教授的科研成果進行了簡要介紹,并對王教授的學術人文情懷給予了高度評價。本次講座,王智彪教授圍繞“從醫學倫理談原創醫療器械的發展方向”主題進行了深入闡述,他的講解深刻且富有激情,現場師生反響非常熱烈。
王智彪教授講座
首先,王智彪教授向現場師生拋出四個思考問題:一是醫學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二是人文在慢性疾病的病因及病程發展中的作用?三是從疾病到康復轉歸過程中,怎么評價診斷和治療方式的優劣?四是微無創醫學為什么是醫學發展的必然趨勢?并希望通過此次講座與到場師生共同探討。他從當代醫學范例入手,一步步將目光聚焦到患者的術后生活上來。他提出,自然科學同樣強調人文關懷,而醫學中人文關懷的發展與踐行,正是我校新文科背景下全體師生的前進方向。
接著,王智彪教授以如何認識生命,如何認識患者為題,細致講述了生命的形成與發育過程和患者術后亟需得到的關懷。王教授指出:生理、心理、社會行為的和諧統一才是一個完整的人,而整體思維在當代國際醫學醫療中往往受到忽視。醫學作為康復醫療的外因,只有與整體的人這個內應的影響下,才能發揮理想作用。
最后,他向到場師生介紹了海扶醫院的醫學模式,指出海扶醫院完成了從“治病”到“治病人”的重要轉變,并表示:語言助力中國原創走向世界,翻譯工作在我國各類前沿科技的發展與推廣過程中其中舉足輕重的作用,翻譯專業人才大有可為。
邢若曦教授進行答疑
答疑環節,現場師生就“海扶刀”技術的原理與應用,女性病毒防護與疫苗接種等問題向兩位教授提問,兩位教授從多個維度進行了耐心的解答,到場師生聽取了兩位教授的深切話語,從中感到受益匪淺。
胡安江處長主持并總結
會議最終由胡安江處長進行總結點評。他指出醫學與翻譯存在大量互通之處,兩者是相互促進、相互依存的關系。從王教授對生命的時空劃分中,他聯想到翻譯中的時光劃分,他表示,翻譯本身就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旅行。王智彪教授在講座中展現的學術理想、人文情懷、問題意識和個人修養都是值得全體師生推崇學習的榜樣。
圖/文:科研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