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4 文章來源: 點擊數:[]
9月11日上午,應四川外國語大學翻譯學院邀請,中國翻譯協會副秘書長、《中國翻譯》主編楊平博士在立德樓B109會議室,為我校翻譯專業的教師、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開展了題為“對全球化、信息化時代翻譯研究路徑的幾點思考”的學術交流講座。翻譯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胡安江教授主持座談會。
講座現場
在交流過程中,楊平博士從期刊主編的角度高屋建瓴地闡述了當下我國翻譯理論研究的路徑、特點和趨勢,以及《中國翻譯》雜志的投稿要求。她首先回顧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翻譯事業與翻譯行業在學科建設、理論研究、人才培養、行業發展、產業技術等方面的大發展,她認為,這些大發展都是與中國國力的強大密切關聯的。
隨后,楊平博士梳理了中國翻譯理論研究實現了從傳統譯論到現代譯論的轉變。從源自傳統美學、文論的傳統譯論,到引入西方語言學的現代譯論,再到以霍姆斯等為代表的文化學派以及空間文化學派拓展了中國當代翻譯研究的視野和空間。她認為,中國翻譯研究已進入跨學科縱深發展的新時期。當代翻譯研究是一個對多種學科進行交叉滲透研究的學科,是一個開放的、綜合性的人文社會科學門類。她指出,理論體系與范式的多元化、研究視野的開放性、研究領域的綜合性、研究路徑方法的多樣融合將是翻譯學發展的主要特征。她認為,中國翻譯學者從不同領域、不同角度、以不同方法對翻譯現象進行跨學科、跨文化的歷時共時的動態研究,中外翻譯理論研究的多元互補與融合是中國未來翻譯學發展的總體趨勢。
楊平博士講座
此外,她論述了新時代翻譯研究值得關注的幾個動向。首先是翻譯研究對象外延的擴大,從對翻譯現象的研究拓展到對翻譯社會的研究,她認為中國當代翻譯研究歷經了語言學研究范式、文化學研究范式到跨學科研究范式,所討論和研究的主體并沒有完全脫離文本,只是研究取向和側重有所不同。她指出,在人工智能技術的驅動下,語言服務行業發生結構性變革已是不爭的事實。翻譯工作的內容、手段、模式、形態都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翻譯專業教育與人才培養、翻譯研究與學科發展的理念也應與時俱進。其次是翻譯研究方向的拓展,從側重對外譯中的研究向中譯外的研究拓展,從側重文學翻譯研究向應用翻譯研究的拓展。此外,她還談到了研究對象的拓展促進了研究路徑、方法和研究資源的拓展。
楊平博士還闡述了對翻譯研究路徑與研究方法幾個基本問題的理解和認識,包括翻譯學科與其他學科的關系,新研究范式與舊研究范式的關系,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的關系,語料庫等翻譯技術的合理運用等等。她認為,語料庫研究方法局限于語言層面的分析,停留在語言的淺層次客觀描寫,對于翻譯與文化之間的關系關注不夠。她指出了當前翻譯研究應該重點關注的方向,包括當代中國特色翻譯研究的理論建構,與促進中外交流、講好中國故事、對外話語體系建設相關的現實翻譯問題研究,對于新時代高素質翻譯人才教育培養研究,對翻譯行業新業態、人工智能翻譯新技術的研究等等。
最后,楊平博士介紹了《中國翻譯》雜志的審稿標準和要求。《中國翻譯》秉承“理論與實踐并重,學術與行業并舉,國內與國外兼融”的辦刊宗旨,設置了譯論研究、譯史縱橫、翻譯教學等多個欄目。她特別強調,在《中國翻譯》所收稿件中,高質量的書評尤其匱乏,她倡導博士生導師指導學生多寫作高水平的書刊評介,而非簡單的內容介紹。最后,她就論證過程、學術話語、學術規范等方面談論了論文寫作的要求。
在提問環節,我校師生就論文寫作、投稿和發表等問題與楊平博士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楊平博士對我校師生提出的問題做了耐心解答。最后,趙奐老師對楊平博士的發言做了精彩的總結,分享了自己對楊平博士的發言中關于選題與研究方法的思考,并對楊平博士表達了誠摯的感謝。
合影留念
圖/文:翻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