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8 文章來源: 點擊數:[]
2020年12月6日晚,應我校教務處和翻譯學院邀請,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總編輯王曉輝先生,采用騰訊會議直播的形式,為我校師生開展了題為“對外傳播業務素養”的專題講座。本次講座是四川外國語大學“對外話語體系譯介與傳播”系列講座之一,由翻譯學院張文鶴博士主持。講座開始之前,張文鶴博士首先對王曉輝先生的出席表示了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并向大家介紹了王曉輝先生在對外傳播領域作出的卓越貢獻。
講座中,王曉輝結合自身經歷圍繞三大問題分享了自己的觀點——“為什么要做好對外傳播”、“如何做好對外傳播”、“做好對外傳播需具備哪些業務素養”。全程講座內容豐富,講解細致全面,語重心長。
王曉輝作講座
講座開始,王曉輝談到做好對外傳播的意義和重要性。今天的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于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同時世界也開始進入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上疫情影響,中國所面臨的的國內國際環境更加復雜,此時講好中國故事更顯得尤為重要。他指出,做好對外傳播,講好中國故事需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找準資源、做好產品、用好語言、選好渠道。王曉輝認為,中國從來不缺好故事,五千年輝煌的文明,四十年波瀾壯闊的改革,每一個中國人的故事就是中國社會進步的故事,要把這個故事講好,就需要卓有成效的翻譯。
此外,王曉輝提出了做好對外傳播需要具備的八大專業素養:強大的設置議題的能力、講好故事的敘事能力、熟悉傳播對象思維方式的能力、熟練運用語言的能力、內知國情外知世界的能力、熟練使用新技術的能力、馬克思主義的新聞觀、深刻的人民情懷。在談到培養設置議題的能力時,王曉輝表示,獨立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是“奢侈品”,相當發達的經濟、強大的文化影響力、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和地位等客觀條件都具備后,才有可能建設自己的話語體系,因此不斷增強中國的國際傳播能力仍然任重道遠。王曉輝談到從事翻譯工作,正如翻譯家傅雷先生所說“要有敏感的心靈、高度的同情、一定的鑒賞能力、相當的社會經驗”,這四者缺一不可,并且翻譯工作者自身必須擁有對本國文化的深刻理解。他還通過南海問題,“修例風波”和《中國三分鐘》欄目等具體例子,生動闡釋了在做對外傳播時,要做到“一五一十講事實,心平氣和講道理,娓娓道來講故事,立場堅定講觀點,端莊大氣做傳播”。王曉輝特別強調,當下正處于媒體融合的新時代,我們新一代的外語人作為“互聯網的原住民”,在對外傳播時必須在具備老一輩人的舊能力的基礎上,適應時代提出的新要求,熟練使用新媒體、新技術,不斷增強開展互動與營銷能力。
在互動環節,王曉輝與聽眾師生就“龍象之爭”到“龍象共舞”的轉變,自媒體在對外傳播中的作用以及文化自信等問題展開熱烈討論,一一為師生們答疑解惑。
圖/文:翻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