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5 文章來源: 點擊數:[]
2020年11月25日至12月10日,我校“語言智能大講堂”在線上成功開辦,共舉辦7場在線“語言智能大講堂.名家講堂”學術報告,大講堂由四川外國語大學語言智能學院、語言腦科學研究中心和川外學壇聯合舉辦。
在此期間,共邀請到七位重量級來自語言學界、人工智能學界、醫學界等領域的專家作報告,他們分別為國家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研究員馮志偉教授、上海外國語大學胡開寶教授、大連理工大學林鴻飛教授、哈爾濱工業大學秦兵教授、電子科技大學顏紅梅教授、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浙江康復醫療中心的陳健爾教授以及同濟大學黃立鶴副教授。本次系列活動由語言智能學院院長、語言腦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姜孟教授主持。除我校部分教師、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參會以外,來自全國各高校、語言智能行業產業界的累計數千名專家、學者、老師及同學也參與了本次活動。
姜孟教授主持
11月25日下午2點30分迎來了首個出場此次學術盛宴的專家——馮志偉教授。他帶來了一場題為“機器翻譯和它的三種類型”的講座。首先,他闡述了機器翻譯產生的原因,他指出由于語言是人類交流、思維和認知的重要工具以及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及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機器翻譯應運而生,接著介紹了機器翻譯主要經歷三個階段,即基于規則的機器翻譯,統計機器翻譯和神經機器翻譯,進而分別梳理了三個階段的主要歷程。最后馮教授借用但丁“我們一起攀登,直到我透過一個圓洞看得見一些美麗的東西顯現在蒼穹。我們于是走出這里,看見了滿天繁星。”的名言來告誡大家機器翻譯前景光明,應努力鉆研,去探索機器翻譯更美好的未來。
馮志偉教授
緊接著,胡開寶教授作了第二場題為“語言智能與外語教育”的講座。首先,胡開寶教授為我們界定了語言智能的范疇,指出其核心是語料庫,并強調了語言模型對語言智能的重要性。隨后介紹了語言智能的發展歷程及主要研究領域。談到外語教育時,他表示現階段應調整外語專業培養方案,增設語言智能相關專業課程及實踐,推動培養對接語言智能發展的外語專業人才。胡開寶教授的報告緊緊把握時代脈搏,對語言智能及外語教育的發展進行了積極探索,在線上線下引起了熱烈反響。
胡開寶教授
12月1日下午2點30分,林鴻飛教授作了一場題為“語言與智能”的講座。首先,林鴻飛教授介紹了人工智能的背景。人工智能下分五個子學科,其中自然語言處理是人工智能中最核心、最基本的內容。接著,林鴻飛教授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學科分類與代碼表出發,以語言教學大數據挖掘為例,說明語言學和人工智能這兩門學科具有很強的交集性,語言學與計算科學的交叉是必然的結果。接著教授向我們介紹了語言智能的研究實例,這些研究將語言學的知識融入了計算機中,使得批量研究文本成為可能。最后林鴻飛教授以“交叉是創新的普世之道”和“語言是人工智能皇冠上的明珠,得語言者得天下”為總結詞,為我們指明了未來語言智能發展的方向。
林鴻飛教授
緊接著,秦兵教授作了第二場題為“智能寫作和智能閱卷”的講座。首先,秦兵教授從人工智能發展的三個階段著手,依次介紹了智能寫作的研究現狀、智能寫作技術在各種文本中的運用、智能評閱技術以及對該技術的總結與展望。秦兵教授談到,人工智能發展經歷了計算智能、感知智能及認知智能三個階段,目前可以將人工智能運用到數據到文本的寫作、詩歌寫作、辦公文書輔助寫作等諸多領域之中。接下來,秦兵教授介紹了智能評閱在諸多考試中的運用,尤其是用于語文作文自動評分方面。最后,秦兵教授總結道,目前基于神經網絡的智能寫作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也需要進一步的優化。對此,秦兵教授提出了自己對該方面的研究展望,希望智能寫作能夠呈現出更加圖文并茂的多模態形式。
秦兵教授
12月3日下午2:30,電子科技大學博士生導師顏紅梅教授作了題為“腦信息認知解碼進展與初探”的學術講座。首先,顏紅梅教授表示可以通過現代科技手段進行“讀腦”,對腦信號進行解碼,就可獲取隱藏在大腦中的知覺、想象、意識、夢境。隨后,顏紅梅教授介紹了兩種腦解碼的方式,即基于腦電信號的腦解碼和基于fMRI信號的腦解碼。其中,顏紅梅教授對基于fMRI信號的腦解碼方式重點且詳細地進行了介紹,例如基于分類的讀腦、基于重構的讀腦以及基于語義和文本的腦解碼,帶我們一起探索了腦的神秘世界。最后,顏紅梅教授講述了基于fMRI信號的腦解碼技術現存的困難,以及對該技術在未來的發展和應用進行了美好的展望。
顏紅梅教授
12月10日下午14:30分,來自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浙江康復醫療中心的陳健爾教授開展了一場關于“神經調控技術康復應用研究進展”講座。講座主要介紹了神經調控理論和神經調控技術應用進展兩方面。陳健爾教授首先提出了在“大腦網絡結構與功能連接”方面的最新觀點:大腦是人體功能適應和變化最大的器官,同時大腦適應和變化可延展和可調節。隨后陳健爾教授向大家介紹了神經調控技術應用的進展。包括應用各種現代科技方法以及通過調節控制特定的神經區域或網絡功能用于康復治療,他認為在技術應用過程中應該秉持“靶向性、精準性、可持續性和神經動力學效應”的原則。最后陳健爾教授向大家介紹了rTMS對腦卒中后吞咽障礙、失語癥、認知障礙等方面的治療方法。
陳健爾教授
下午16時,同濟大學黃立鶴副教授做了第二場題為“多模態視角下的老年語言學研究”。他從三個方面展開講解,第一個方面是老年語言學的構建背景與研究現狀,第二方面是老年語言現象的多模態研究,最后一個方面是多模態研究的啟示和一些感悟。他指出在“十四五”期間,中國老年人口突破3億,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在此現狀下,老年語言學研究具有基礎理論、臨床應用、社會關懷等多重研究意義。他分析了國外相關研究的歷時發展,理清了該研究方向的歷史,用著名的修女研究舉例說明了老年語言學研究的特點。他指出,多模態研究主要體現在視角的多維性,數據的集成性和方法的交叉性。他還詳細介紹了老年語言學最新的研究方法與理論,如:受控實驗法、個案跟蹤研究、民族志法等。最后,他提出了要建立中國特色老年語言學的目標與展望。
黃立鶴教授
本次系列講壇立足語言智能與語言類腦智能前沿,內容豐富,水平高,指導性強,緊循語言智能學院的發展定位,不僅勾勒了當今語言智能的發展趨勢和現狀,為學院下一步的人工智能課程建設和語言智能研究生培養指明了方向,更為全國第一個“語言智能學院”今后的發展和新文科建設改革“求了教,問了計”,征集了新思路,聚合了智力資源,必將有助于學院更好的承擔起為學校多學科交叉融合、新文科人才培養探路的責任與使命。
語言智能學院、語言腦科學研究中心、川外學壇聯合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