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9 文章來源: 點擊數:[]
2022年6月2日上午,由四川外國語大學語言智能學院、語言腦科學中心和川外學壇聯合舉辦的“語言智能大講堂”之“智能語言學名家講壇”在博文樓401報告廳成功舉行。北京航天航空大學博士生導師李福印教授應邀作了題為“事件語法(2):宏事件中事件類型與句法位置敏感性”的學術講座。講座由語言智能學院鄧宇博士主持,語言智能學院全體教師、碩博研究生以及線上眾多師生參加了本次活動。
李福印教授作報告
鄧宇博士主持
李福印教授以漢語的趨向補語研究作為引導,回顧了動趨式在漢語不同歷史時期的分布與用法,并得出相關結論:古代漢語中的一類趨向動詞,既可以放在另一個動詞之前(V1),也可以放在動詞之后(V2)。經過語法化后,現代漢語趨向動詞更多出現在V2位置。根據Len Talmy的宏事件理論及語言類型學二分法,李教授提出宏事件假說進行增補,并從歷時視角出發,對漢語趨向補語的語法化過程進行事件結構分析。他依據Talmy的宏事件理論以及Lehmann的語法化變量,對不同時期漢語動趨式結構的特定句法位置和事件類型作量化分析,發現V1-V2構式中,V1通常編碼運動事件,而V2可編碼運動、狀態變化、行為關聯、實現等宏事件。他以“花生殼和花生米”的比喻生動闡釋了“趨向動詞=[運動]+[路徑]”模型,并發現漢語動趨式的語法化主要集中于V2位置上,而V2對路徑的顯化是該槽位語法化的主要原因。最后,北航劉娜博士總結了該項研究存在問題以及未來方向。她指出,部分動趨式數據不符合預期表明歷時分析數據應進行標準化處理,語料方面應增加樣本多樣性,增強可比性。同時,該研究并未關注11個漢語簡單趨向動詞的內部異質對比,未來可關注不同趨向動詞的語法化程度以及義項豐富度差異。
講座現場
互動環節,線上線下師生踴躍提問。語言智能學院程凱文博士就事件語法與構式語法的關系、漢語動趨式語法化與韻律因素之關系與李福印教授做了交流。李教授論述了事件語法與構式語法的同質性,指出事件語法研究不必限于詞匯層面,可延展到韻律、構式等視角,比如漢語的雙音化對動趨式事件結構表征有重要影響,值得深入。現場及線上同學們也紛紛提問,李教授逐一作答,互動熱烈。
程凱文博士提問
鄧宇博士在總結中提到,動趨式結構與人們的體驗與認知息息相關,事件表征和加工不僅體現在語言形式上,同時也體現在深層的概念表征之上。事件圖式與心理學、腦科學以及認知科學相互融合,有助于事件語法的跨學科研究。在漢語動趨式結構當中,V1槽位偏向運動事件,V2語法化后成為補語表征其他事件,V1+V2構式在自動提取與判定有著廣闊前景,是自然語言處理的一大挑戰。最后,鄧宇博士對李教授的精彩報告表示感謝。李福印教授事件語法系列報告為語言智能交叉研究提供了新理論、新方法,為“語言+人工智能”學科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鄧宇博士總結
圖/文:語言智能學院、語言腦科學研究中心、川外學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