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9 文章來源: 點擊數:[]
2022年4月21日至5月19日期間,四川外國語大學邀請德國海德堡大學戈圖特·羅施教授于每周四晚上7點為德語語言文學專業師生開展主題為“虛構性與真實性”的系列講座,由四川外國語大學馮亞琳教授擔任主持。來自四川外國語大學、復旦大學、哥廷根大學、慕尼黑大學等國內外院校的師生在線與會并參與討論。
第一講“抵達德國”中,羅施教授對波斯尼亞裔德語作家薩沙·斯坦尼西齊(Sa?a Stani?i?)的《我從哪里來》(Herkunft)這部回憶與虛構相結合的作品進行了解讀。羅施教授指出,薩沙初到德國時遭遇的海關刁難和之后失敗的租房經歷等情節體現了德國社會對外來移民的歧視,德國社會內部尖銳的移民問題由此得以呈現。陪同祖母拜訪故鄉的內容引出了“記憶收集”這一重要母題,構成了作品的寫作動機,最終引發了薩沙對于文化群體身份意義的思考。作者對不同人群、不同代際的移民身份的書寫則展示了移民集體的多元性。
第二講“從納粹主義到柏林墻倒塌期間的家族史”中,羅施教授解讀了烏韋·提姆(Uwe Timm)的《伊卡利亞》(Ikarien)和盧茨·賽勒(Lutz Seiler)的《克魯索》(Kruso)兩部作品。《伊卡利亞》以納粹時期的種族清洗政策為創作素材,講述美國軍官漢森奉命前往慕尼黑調查醫學家普勒茨與納粹德國之間關系的故事。在伊加利亞社區的失望經歷促使普勒茨決心成為優生學家,但其優生學理論卻被納粹政府所利用,成為其實施種族滅絕的重要依據。小說《克魯索》講述了一名日耳曼學學生艾德在得知女友自殺后來到希登塞島,并與克魯索結識的故事。《克魯索》與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有強烈互文關系,后者和星期五的關系模式為克魯索和艾德兩個人物角色的塑造提供了參考。
第三講“城市與鄉村敘事”涉及兩本著作,分別是尤麗·策(JuliZeh)的《民協村》(Unterleuten)和薩沙·斯坦尼西齊(Sa?a Stani?i?)的《我們與祖先交談的夜晚》(Vordem Fest)。《民協村》從不同的人物視角講述了兩德統一后位于柏林的一個名叫“民協村”的村莊中居民的生活和沖突。作品體現了現代化進程以及資本主義的發展對農村生活的威脅,對集體凝聚力的破壞和對村民共同生活能力的削弱。《我們與祖先交談的夜晚》則聚焦于一個德國東部村莊“安娜圣節”(Annenfest)前夕,通過穿針引線的方式將十幾個人物的命運交織在一起,由此織成了一幅鄉村生活的全景圖。小說試圖尋找歷史與現實的關聯脈絡,追問更宏大的文化融合問題。作品以整個居民集體(Wir)的口吻來講述鄉村居民們的困境、矛盾與沖突,折射出了深邃悠遠的歷史變遷。
第四講“小說中的男作家”討論了漢斯-約瑟夫·奧爾泰(Hanns-Josef Ortheil)的《福斯蒂納的吻》(Faustinas Küsse)和馬丁·瓦爾澤(Martin Walser)的《戀愛中的男人》(Ein liebender Mann)兩部虛構與真實相結合的作品。《福斯蒂納的吻》以歌德1786年的意大利之旅為背景,從一位羅馬社會底層人士的視角,講述了他與歌德在羅馬的故事。《戀愛中的男人》以晚年歌德與19歲少女烏爾麗克·馮·萊韋措的忘年戀為創作原型。羅施教授具體分析了虛與實的互動游戲以及文本與前文本《少年維特之煩惱》間的互文性關系在這兩部作品中的體現。
第五講“小說中的女作家”中,羅施教授分析了德國華裔女作家羅令源的作品《向往上海》(Sehnsuchtnach Shanghai)。作品講述了美國女記者艾米麗·哈恩(Emily Hahn)出于冒險和好奇心來到上海,與已婚的出版商兼詩人邵洵美相戀,并在戰爭期間為宋氏三姐妹撰寫傳記的故事。羅施教授指出,《向往上海》以真實歷史人物為創作原型,從艾米麗·哈恩的視角出發,聚焦個人愛情故事,將社會背景和政治局勢融入劇情,生動再現歷史真實。上海的紙醉金迷、戰爭的殘酷無情、政治的波譎云詭以及個人命運與政治時局的緊密聯系、小情小愛在戰爭面前的無能為力在這部小說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最后,羅施教授指出了小說字里行間流露出的反戰思維,解答了關于女主角面臨的身份危機問題以及戰爭中被侵占的空間秩序等問題。
羅施教授以其淵博的知識儲備和生動幽默的語言吸引了廣大師生的積極參與,引起了熱烈討論并給師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同學們紛紛表示,通過系列講座,對現當代德語文學的發展趨勢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收獲良多。
撰稿:張翰尹
審核:鄭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