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3 文章來源: 點擊數:[]
2019年12月13日至15日,中國社會語言學會第二屆高峰論壇在四川外國語大學成功舉辦。本屆會議由中國社會語言學會主辦,四川外國語大學承辦,科學出版社、《外國語文》編輯部、《英語研究》編輯部和《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編輯部協辦。來自國內30余所高校、科研機構和出版社100余名專家學者和業界同行出席,圍繞“語言與社會關系認知研究”展開研討。
開幕式
開幕式于13日上午在四川外國語大學宏文樓國際報告廳舉行,由四川外國語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趙永峰教授主持。中國社會語言學會會長田海龍教授,科學出版社楊英老師分別致辭。李克勇校長代表四川外國語大學對蒞臨本次會議的各位專家表示熱烈歡迎,對關心社會語言學研究的各位專家表示衷心感謝,祝愿大會圓滿成功。中國社會語言學會會長田海龍教授對學會自成立以來所開展的工作進行了匯報,并強調了本次主題“語言與社會關系認知研究”在川外所具備的深厚研究基礎。楊英老師代表協辦單位首先祝賀大會順利召開,對四川外國語大學籌辦本次會議的付出表示衷心感謝,表示出版社愿做橋梁和紐帶,為社會語言學研究者助力前行,共創輝煌。
李克勇校長致辭
田海龍教授致辭
大會邀請了國內學界專家和業界同仁做了13場精彩的大會主旨發言。
郭熙教授結合歷史文獻和近20年親身觀察,并基于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數10位華文教育與華語傳承重要人士的訪談,分析了兩國的華語傳承狀況,探討了當今形勢下華語在這兩個國家的未來前景,這對海外話語傳承有著重要啟示。
文旭教授基于社會認知理論,進一步探討了社會認知語言學的基本理論、內涵與方法,深入解析了社會認知的三大原則,有益補充了認知語言學的“社會轉向”,從而為認知語言學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蘇金智教授結合了中國語言實際,從社會語言學角度討論了語言變體的分類及其社會認知價值,分析了語言變體的正面效應,指出只有正確認識規范與變異的關系,處理好規范與變異的矛盾,才能使語言變體的社會認知保持在符合實際的范圍里。
大會專家發言(一)
周慶生教授以中亞回族(東干族)的語言適應和語言傳承為例,提供了“順外傳內”語言適應策略的研究范式,并深入剖析了該研究范式的理論背景和理論模式,得出了該群體兼通主流語言和本族語的重要結論。
趙永峰教授在社會認知語言學視域下,從語言使用和主體間性維度出發,以英語中“國家”概念(nation、country和state)變遷為例,基于美國英語歷史語料庫和《牛津英語詞典》,系統考察了“國家”概念的嬗變和抽象概念的建構問題。
汪磊教授以哲學三個基本問題為認識的出發點,從過去、現在和未來三個時間維度解析了國內網絡語言現象,探討了網絡語言現象及傳播中所呈現的自媒體化和多模態化特點,以及網絡語言與通用語言邊界虛化、走向融合的基本趨勢。
大會專家發言(二)
劉玉梅教授基于體認識解觀的事件轄域、事件參與主體、切入事件的視角、主體之間關系等角度對2018年“重慶公交車墜江”事件進行了分析,發現新媒體網絡輿論暴力產生于客觀事件在傳播過程中經過多主體互動識解引發的對客觀現實的多重曲解。
杜世洪教授認為借音脫跳這一話語現象具有平面解析幾何的特征。借音脫跳現象在形式上指示著語流線之間的聯系,而在概念上,是不同概念之間的聯系。強調語言的幾何特征值得深入研究。
王寅教授指出認知社會語言學是社會語言學和認知/體認語言學結合的產物,特別是體認語言學強調對社會現實的“互動體驗”和“認知加工”,兼容了語言的社會和認知兩大要素探索語言成因、用法,及其他社會語言學所關注的議題,可為以上學科增添新內容。
大會發言(三)
丁建新教授介紹了反語言這一種相對于主流語言來說具有不同詞匯的語言形式。這一語言形式具有寄生性和隱喻性的特點。反語言會生成反社會,是建構身份認同的重要手段。
郭龍生研究員梳理了已知的傳統社會語言學研究方法,列舉了各著作當中涉及研究方法的相應章節。他認為,社會語言學的研究應隨著時代的發展,因題制宜,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以得到更科學有效地研究結論。
肖燕教授聚焦語言認知和語言習得中的語言文化身份建構問題,提出外語教學中應注重母語與目的語的關系,協調兩種語言文化身份,建構起一個與新的語言對應的恰當語言文化身份。
田海龍教授以語言風格研究為出發點,關注語言變體所體現的風格實踐,借助西爾弗斯坦和阿伽關于“指示性秩序”的論述,結合日常生活中的語言交際實例,討論了風格實踐如何建構說者的社會身份。
大會發言(四)
另外,大會設平行論壇九組,主題分別涵蓋認知科學視域下的語言社會性研究、社會語言學研究現狀與存在問題、本土社會語言學研究、西方語言理論與社會語言學研究、跨文化視域下的語言社會性研究、社會語言學與外語教學研究、社會語言學多視角研究、基于用法的社會語言學研究、政治話語與社會語言學研究。在各平行論壇,與會代表積極發言,現場討論熱烈,形成了積極濃厚的學習氛圍。
閉幕式上,郭龍生研究員代表學會對會議進行了小結。他分別從“感謝”、“歡迎”和“祝福”三個方面進行總結。感謝本次高峰論壇的承辦單位四川外國語大學,感謝中國社會語言學會提供的機會以及各位學者的學術分享;歡迎各位學者加入為中國社會語言學會;祝福各位專家學術之樹“常”青。最后,副校長祝朝偉教授致大會閉幕詞。祝朝偉副校長首先對各位專家、主辦單位和各協辦單位表示了感謝,認為社會語言學的研究對“一帶一路”倡議將起到助力作用,祝愿各位學者共同努力,將社會語言學與新時代聯系起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智慧和力量。
至此,本屆大會圓滿落幕。
祝朝偉致閉幕詞
與會專家代表合影留念
圖/文: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