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5 文章來源: 點擊數:[]
2022年6月9日上午,由四川外國語大學語言智能學院、語言腦科學中心和川外學壇聯合舉辦的“語言智能大講堂”之“智能語言學名家講壇”在博文樓401報告廳成功舉行。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博士生導師高一虹教授應邀舉行題為“作為文化慣習建構機制的語類場、語類化——以安寧療護為例”的學術講座。講座由語言智能學院院長姜孟教授主持,語言智能學院全體教師、碩博士研究生及線上近500名師生參加了本次活動。
高一虹教授作報告
姜孟教授主持高一虹教授首先從近期語言人類學視角出發,廓清話語與社會變遷的機制,論述了“指向性秩序”與“語域”概念,并詳釋了社會學家P. Bourdieu提出的結構的穩定性和可變性理論。高教授指出,場域、資本和慣習之間存在互動關系:場域自上而下地形塑慣習,慣習是其結果;慣習通過“做”或“實踐”自上而下地建構場域;場域則通過各種資本的分配來規約慣習,慣習通過投資實踐來建構場域。高教授闡述了社會語言學視角的“語類”概念,認為“話語”(discourse)可分為不同的類別——“語類”(genre)。她闡釋了語類的具體層面、語類與資本和慣習之關系、語類的內化、語類場、語類化、再語類化、去語類化、語類化與慣習演變等。隨后,高教授從語類出發引出“安寧療護”新場域,即為疾病終末期或老年患者在臨終前提供身體、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料和人文關懷等服務,控制痛苦和不適癥狀,提高生命質量,幫助患者舒適、安詳、有尊嚴地離世。該語類場包含一系列重要的語類參數,如參與話語活動的社會角色、功能上需達到的目標、對于安寧療護實踐的必要程度、普適性問題以及語言、文字、圖像、音樂的交流方式和訴諸的感官等,這些參數是安寧療護話語分析的重要指標。高教授以其安寧療護志愿者經歷為例,論述了新興的臨終家庭會議和生前遺囑與傳統觀念有較大不同,是新的活動類型或新語類。最后,高教授指出在一個發展迅速的社會,語類化可幫助我們在較短時間內捕捉到明顯的語言和社會變遷。新的語類(場)、新的慣習(語類化)、新的場域,都期待語言學者的研究和參與。
講座現場
互動環節,線下師生踴躍提問。鄧宇博士就如何將語言學基礎研究與臨床生命關懷有機結合、如何做好“語言學+醫學”交叉研究等問題與高一虹教授做了交流。高教授以自己在北京海淀醫院安寧病房每周一次的芳香呵護志愿者經歷為例,鼓勵語言學研究者深入臨床一線,做好跨學科基礎研究的同時注重對病人的人文關懷。同時,可邀請臨床管理者、康復實踐者做培訓。線上師生也積極提問,高教授細心解答,互動熱烈。
鄧宇博士提問
姜孟教授在總結中指出,高教授是一位有學識、有情懷的學者,其團隊關于安寧療護話語分析的研究思路和實踐模式值得借鑒和推廣。當今社會對安寧療護場域的構建勢在必行,這也是加快健全健康服務體系,推進全民健康發展所需要的。我們應當響應習總書記的號召,把學術研究和人文關懷扎根于祖國大地上??傊?,高教授的報告對我校語言病理學、智慧語言康復方向的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提供了有益啟示。
姜孟教授總結
圖/文:語言智能學院、語言腦科學研究中心、川外學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