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2 文章來源: 點擊數:[]
2022年5月27日15:00,由黨委教師工作部(教師發展中心)和科研處聯合舉辦的“青年教師學術能力提升專題講座(五)——新文科視野下的體認語言學前沿探索”第二講:應用例示,在立德樓C117順利舉行。本次講座由體認語言學研究會會長、中國翻譯認知研究會顧問、博士生導師王寅教授主講,黨委教師工作部(教師發展中心)部長胡登全教授主持,全校50余名師生參加了此次講座。
王寅教授緊接第一講:理論前沿,指出西方哲學經歷了四次轉向,即畢因論、認識論、語言論和后現代哲學轉向。而體驗哲學(EP)、認知語言學(CL)和體認語言學(ECL)是哲學第四轉向-后現代哲學的產物,是對索氏和喬氏語言學的揚棄。
基于對20世紀三場語言學革命的分析,王寅教授融合后現代哲學和認知語言學,闡述了認知語言學發展的前景。王寅教授強調,西方哲學是語言學的重要理論基礎,也是人文科學研究的基礎。語言學和哲學互為搖籃,探索語言學理論和流派的哲學淵源,有利于認清語言學與哲學的緊密聯系,對未來語言學研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王寅教授強調,在西方哲學第四次轉向的推動下,文學、翻譯學已進入后現代時期,但語言學由于受到索氏和喬氏語言學的影響,后現代轉向未能與時俱進。王寅教授融合后現代哲學和認知語言學,構建了本土化的“體認語言學”。他提出了ECL(體認語言學)的核心原則:“現實—認知—語言”,實現了由國外“認知語言學”到國內“體認語言學”的飛躍。王寅教授現場例舉如何運用體認語言學進行英語詞匯的教學,在此基礎上,他認為,外語教師必須認識到“新文科”的內涵與后現代哲學緊密相連,高校教師要實現文史哲的打通,要有意識地置于學術前沿。
隨后,王寅教授以其專著《<果臝轉語記>現代漢語譯本及其學術價值的當代解讀》為例,生動形象地分析了“果臝”相關的發音、詞源、詞義都可通過體認語言學理論得到闡釋。可以說,體認語言學為中外語言學研究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的理論譜系。
胡登全教授對講座作了總結。他說,王寅教授的講座高屋建瓴又深入淺出,充分體現了科學研究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大家要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夯實哲學之根,不斷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和方法創新,為“新文科”建設貢獻自己的智慧。
圖/文:黨委教師工作部(教師發展中心) 科研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