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6 文章來源: 點擊數:[]
2022年6月2日,應四川外國語大學邀請,廈門大學講座教授、比較文學和跨文化研究主任陸建德教授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了“再論林紓與他的時代——紀念林紓誕生一百七十周年”的講座。本次講座由科研處主辦,是學?!懊麕熤v堂”系列講座第一講。講座由科研處處長、博士生導師胡安江教授主持,校內外一百余位師生聆聽了此次講座。
講座現場
胡安江首先對陸建德教授及線上線下參會者致以熱烈的歡迎,然后對陸建德教授的學術經歷及其相關成果進行了簡介。在此次講座中,陸建德教授就“再論林紓與他的時代”,進行了系統深入的闡述和評析。
陸建德教授講座
首先,陸建德教授就中國近代文壇開山祖師及譯界泰斗林紓的生平背景及其時代進行了分析闡述,并指出:林紓翻譯生涯雖然遲來但卻豐碩,并且對其譯作及影響予以高度評價。接著,陸教授指出林紓所處的時代動亂不止,革命不斷,當時的眾多知識分子都迫切關注中國將如何轉型。從義和團運動到八國聯軍侵華,從晚清覆滅到中華民國誕生,社會變革的步伐勢不可擋,而林紓長期被視為“昧于時事”、“泥古不化”,但是陸老認為這樣的“二元對立”式觀點過于片面與專斷,要探索林紓的思想,就離不開對其翻譯生涯的觀照。
第二個話題圍繞“翻譯的意義”展開。陸教授首先指出,我們面對文化要本著非本質主義的態度,肯定文化的可交流性,而林紓的翻譯作品正好體現了這一點:文化之間可以交流,人類命運之間有共同的價值。林紓的外國文學翻譯作品中始終體現著“仁義禮智信”。不僅如此,其翻譯作品還深度挖掘了中國知識界缺少的“勇”。陸教授認為,林紓始終關心世界形勢,他在翻譯大量外國作品的過程中,認識到了大刀闊斧的激進革命不可取。中國更適合走“漸進”的道路,但是他的觀點飽受詬病。最后,他指出,林紓通過翻譯外國作品構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大橋,使得包括魯迅在內的眾多中國知識分子走上了新文學道路。因此,對于林紓,絕不應當片面將他視作新文化和新時代的對立面。
胡安江主持并總結
講座的最后,陸教授耐心解答了線上線下師生的問題。隨后,胡安江對陸老的講座進行了全覽式總結,指出陸教授的講座給大家呈現了可愛、可親、可敬的林紓形象;陸教授在講座中透露出的問題意識、歷史意識、文獻意識、比較意識、批評意識,都是值得當代學人學習的優秀學術品質,同時其“文史互證”以“非本質主義”的學術態度發人深省。最后,胡安江代表川外廣大師生再次向陸教授表達了誠摯敬意與由衷感謝。
“名師講堂”是學校為落實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發布的《新文科建設宣言》精神,進一步做好學校高水平新文科建設而創辦的品牌學術活動?!懊麕熤v堂”邀請人文學科的知名學者開講,主講內容以文學、藝術、歷史、哲學、教育等方面為主,以開拓師生學術視野,啟迪學術思想為宗旨。
圖/文:科研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