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4 文章來源:日語學院 點擊數:[]
11月1日至2日,學校日語專業人才培養五十周年之際,學校舉辦“全球文明倡議視閾下的中國西南地區與日本”學術研討會。這場匯聚中日兩國50所高校、科研機構的百名學者的學術盛宴,包含兩場高水平主旨報告,六場分科會,不僅是對半個世紀辦學成就的致敬,更有跨學科的前沿探索。專家學者用詳實考證與獨到見解,解鎖中國西南地區與日本跨越千年的文明交融密碼,為全球文明互鑒注入新的學術活力。
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亞洲文明研究院副院長王勇教授以《埋骨蜀地的日本求法僧能光行跡考》為題,憑借詳實的史料考證,生動勾勒出日本曹洞宗僧人能光深入西南、在成都建寺弘法的傳奇一生。這項研究不僅填補了中日佛教交流史的重要空白,更有力論證了四川地區作為古代中日文化交流關鍵節點的歷史地位,打破了以往研究局限于“江南-中原”線路的傳統視角。
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同志社大學國際研究科教授村田雄二郎將目光聚焦近代,以《中國人留學生と近代日本──越境と文化》為題深入剖析清末民初留日學生這一特殊群體。他指出,留日經歷不僅是學習西方知識的渠道,更是催生文化反思與思想批判的“越境”空間。中國學子在日本接觸的“大正教養主義”與左翼思潮,深刻影響了近代中國精神世界的塑造,充分展現出文化交流的復雜性與多向性。
日本大阪府立大學名譽教授、廈門大學嘉庚學院教授張麟聲以《關于藏緬語族語言和日語“話題標記、存在動詞有生性耦合”的思考》為題,帶來一場跨學科的思維碰撞。他從語言類型學的獨特視角出發,提出日語與藏緬語族語言在深層結構上存在驚人關聯的假說,并大膽將其與人類Y染色體D單倍群的分布相聯系。這一前沿探索,為理解東亞人群遷徙與語言形成開辟了充滿想象力的新路徑。
11月1日下午,學術研討會的六大分科會在學校歌樂書院同步展開.學者與師生們分別圍繞語言與教育、翻譯與傳播、歷史與文化、典籍與思想、古典文學及近現代文學開展研討。
語言與教育分科會研討聚焦新時代日語專業教育的創新與發展開展了三場具有代表性的專題報告。羅米良副教授以大連外國語大學的實踐為例系統闡述了面向產出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陳斌老師分享了智慧教育生態下將課程思政深度融入日語閱讀教學的有效路徑與創新模型;李越老師則探討了在“三全育人”理念指導下,如何充分發揮日語俱樂部的綜合育人功能。
翻譯與傳播分科會圍繞中日文學譯介、翻譯理論與文化傳播等議題展開深度探討。田建國教授剖析了村上春樹作為文學家與翻譯家的雙重身份及其翻譯美學;劉巖副教授系統梳理了西南少數民族民間文學在日本的百年譯介歷程;張雅蒙老師與葉曉瑤老師分別從譯介史和思想共鳴角度,探討了巴金作品在日本的傳播與接受;盧昱安老師則通過諶容《人到中年》的譯介案例,展現了中日女性知識分子的跨時空對話。
歷史與文化分科會中,譚建川教授以《霧中之橋:“現代日本教習”石川一成及其重慶鏡像》為題深情回顧了川外首位日籍專家石川一成的執教生涯,通過其留下的數百首和歌與交流事跡,生動再現了這位文化使者在重慶構建的多元鏡像與橋梁作用;陳可冉教授聚焦于“畠山忠舊藏石川一成相關資料的整理與研究”深入探究了石川一成在中日交流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文瑩老師聚焦《晚清黔籍文人陳矩的外交生涯考略》,細致梳理了這位貴州籍文人隨黎庶昌出使日本期間的文化外交實踐與古籍整理工作,為理解晚清使日隨員的活動提供了新的個案;王宗瑜副教授則以《1905年“東京高等商業學校應屆畢業生”的長江航線調查》為題,揭示了日本近代對華經濟擴張中,商業調查與殖民政策之間的內在關聯。
典籍與思想分科會中,杉浦幹享老師解析了《古事記》中的叛亂記述與古代天皇制建構的政治思想;古云英老師系統考證了蜀僧兀庵普寧赴日傳法的行跡及其對日本禪林的影響;康昊老師通過“傳法衣”書寫演變,揭示了14世紀日本禪宗的權力博弈;楊世帆老師探討了江戶時代《老子》學在古文辭學派內部的升格現象;申亮老師則分析了《和漢三才圖會》關于中國西南的書寫與認知策略。
古典文學及近現代文學分科會聚焦于東亞古典文學的跨文化對話。黃一丁老師以《日本古典和歌中的蜀地意識淺談》為題,通過分析多部日本古典和歌集,系統梳理了日本文學對蜀地地理特征與人物典故的接受與想象,揭示了文本背后復雜的文化認知圖景;邱春泉老師在《〈闕史〉所載杜牧故事與〈大和物語〉第一百六十九段的比較研究》中,通過細致的文本對讀,從情節、人物與價值取向等多維度論證了唐代文學影響日本物語文學的可能性,為中日文學交流史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徑。沐海宇老師則以《江戶初期林家隨筆視野下的楊慎及其學問》為題,通過考察日本儒林對明代學者楊慎著述的引述與評價,生動展現了江戶時期日本漢學接受中國知識的復雜面貌。
李國磊副教授通過考據司馬遼太郎的中國西南敘事,揭示了其文本中的邏輯問題與文明觀局限;孫若圣副教授運用數字人文方法,量化分析了高橋和已在戰后文學場域中的位相與接受史;冉秀副教授細致梳理了魯迅與貴州籍作家群體在革命歲月中的“提攜”與“維護”之情誼;蔡春曉副教授以《紅樓夢》劇目為中心,探討了日本新劇對歐陽予倩戲劇創作觀的深刻影響;陳知清老師則系統論證了島崎藤村對杜甫詩歌的有意識受容及其跨文化共鳴。
在第二場主旨報告中,日本政法大學名譽教授、周恩來和平研究所所長王敏以《國際日本學與中國學的合流:周恩來“雨中嵐山”之行的思想溯源》為題,通過細致考證周恩來留日時期的日語教材與京都人文地理,揭示了青年周恩來嵐山之行背后的深層文化動機。報告指出,此行是一次沿著教材“文化地圖”進行的實證考察,是對中日共享的“大禹精神”等文化遺產的追尋,體現了國際日本學與中國學在個體經歷中的微觀合流。
日本福岡女子大學名譽教授武繼平在《郭沫若與日本》的報告中,聚焦于郭沫若留日與亡命時期的若干關鍵史實。他基于新發掘的日方原始檔案,對《女神》的創作背景、創造社的“選擇性經典移植”傾向,以及郭沫若流亡期間受到日本警方秘密監視并最終化名歸國的細節進行了深入剖析,為理解這位文化巨匠與日本的復雜因緣提供了新的歷史注腳。
貴州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王曉梅教授的報告《從貴州龍場到明治日本:陽明學的跨海傳播與三島中洲的接受與重構》,生動勾勒了陽明心學從中國西南原點到日本接受者的思想旅程。她通過分析三島中洲為貴陽陽明祠題寫的詩碑及其構建的“義利合一”思想體系,展現了陽明學在近代日本所實現的跨文化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我校日語學院楊偉教授以《西南地區日本學研究的現狀與展望》為題,系統回顧并展望了本地區日本學研究的發展軌跡。他從研究隊伍、基金項目、學術論題等多維度入手,梳理了從單純語言文學研究到跨學科區域國別研究的演進歷程,為構建更具特色的西南日本學研究體系指明了方向。
11月2日中午,四川外國語大學日語專業人才培養50周年大會暨“全球文明倡議視閾下的中國西南地區與日本”學術研討會閉幕式在學校宏文樓報告廳舉行。中南大學信托與信托法研究中心主任、中日經濟法研究所所長張軍建和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綜合語種教育出版分社編委會副主任薛豹分別致辭。

副校長嚴功軍在閉幕式上講話指出,本次盛會是對“全球文明倡議”的生動踐行與深度呼應。他充分肯定會議取得的豐碩成果,研討會不僅是對半個世紀辦學成就的隆重回顧,更是一場立足西南、貫通中日、跨越千年的學術盛宴。大會以“全球文明倡議”為引領,成功每一項研究、每一場討論,都在以學術為橋梁,推動中日文明在平等對話中互識互賞,在深度互鑒中共同發展,這正是“文明互鑒超越沖突”的學術實踐,讓“全球文明倡議”的理念在具體研究中落地生根。研討會緊扣“中國西南地區與日本”的主題,諸多報告從區域文明互動視角出發,為“全球文明倡議” 提供了微觀層面的生動注腳,不僅挖掘了歷史深處的文明互動印記,更為當下推動中日地方層面的文化交流、學術合作提供了歷史借鑒與現實路徑,彰顯了“以區域文明互動助力全球文明發展”的重要價值。嚴功軍希望日語學院要錨定全球文明倡議方向,堅守辦學定位;要深化全球文明倡議實踐,提升學科實力;要拓展全球文明倡議的維度,強化國際合作。
來源:日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