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綱:
一、外語人的翻譯擔當,題中應有之義,在職業譯者大體缺席的情況下,大學的外語人更是責無旁貸
二、翻譯家的大器晚成,培養周期長、難度大、成本高,因為一個翻譯家的培養過程乃是中外文雙重語文培養過程;詩出少壯,譯出老成
三、譯詩之難與評價之維:社會評價、行業評價、自我評價
四、譯詩之難與譯者之慮:語言之慮(是否完全破除了外語語言障礙)、表達之慮(是否找到了最合適的漢語表達方式)、完美之慮(譯文是否整體上達到了完美或甄于完美之境:形神兼備、化境之類;內容和細節是否忠實無誤,遣詞造句、節奏、韻律、氣息、意境等——均以當代詩的標準當代的眼光衡量:以詩譯詩,譯詩成詩,詩是中國詩,但不完全等于中國詩,詩是外國詩,但不等同于外國詩,是中國的外國詩,是外國的中國詩;是當代的詩,非舊詩;是一種介于中國本土詩和源語外國詩之間的特殊形態;)、質與量之慮(譯者應以怎樣的節奏工作為宜?以怎樣的產量為宜,如何從量與質兩個方面對譯者的成就做出評價——專業的、職業的譯家要有一定的量為基礎,然后再談質,這是門檻,偶爾為之的“妙筆生花”不是持續的長期的翻譯活動,難以對譯者的水平和能力做出整體的和全面的判斷。舉例)
五、以赫列勃尼科夫的一首小詩為例,探譯詩之難和詩歌之妙。
主講人簡介:
鄭體武,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文學研究院院長。曾任國務院學科評議組外語組成員,全國博士后管委會專家組成員,中國俄語教學研究會副會長。現任國家社科基金學科評審專家,世界俄語學會主席團副主席,國際東亞和平、安全與發展研究理事會理事,中國外國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俄羅斯文學研究會副會長,全國高校外國文學教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俄羅斯東歐中亞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翻譯協會理事,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上海作家協會理事,上海翻譯家協會副會長。俄羅斯科學院《語言文學學報》外籍編委、俄羅斯《國外俄語教學》國際編委、西班牙《俄語語言文學研究》編委、《中國俄語教學》、《俄羅斯文藝》、《外國文藝》、《外文研究》等國內期刊編委。